易翻译在法律翻译中是否必须使用专业术语?
目录导读
- 法律翻译的特殊性与挑战
- 专业术语在法律翻译中的必要性
- 易翻译如何助力法律术语翻译
- 法律翻译中术语使用的常见误区
- 法律翻译实践中的平衡之道
- 法律翻译常见问题解答
法律翻译的特殊性与挑战
法律翻译是翻译领域中最为复杂和专业的类型之一,其特殊性源于法律体系本身的独特性和严谨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如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之间的根本区别,这些差异使得法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法律概念、体系和文化的传递,法律文本通常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一字之差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双重的专业素养:既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又熟悉相关法律体系。

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术语不对等、文化差异和句式结构差异,术语不对等是指不同法律体系中缺乏完全对应的概念,例如英美法系中的"trust"(信托)在大陆法系国家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文化差异体现在法律观念、司法程序和社会规范的不同上,而句式结构差异则表现为法律文本特有的长句、被动语态和古体词的使用,这些特征在翻译中都需要恰当处理。
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其翻译必须准确、一致和规范,法庭文件、合同条款、法律法规等文本的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更需要准确传递其法律效力和隐含意义,任何一个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合同无效甚至国际争端,因此法律翻译对专业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翻译。
专业术语在法律翻译中的必要性
专业术语是法律语言的基石,在法律翻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术语具有精确性、单义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每个术语都对应着特定的法律概念,承担着明确的法律功能。"negligence"在普通法系中特指"过失",是一种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具有特定的法律测试标准,不能简单翻译为"疏忽";"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是国际商事合同中的标准条款,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形成国际共识,随意更改可能导致解释上的分歧。
使用专业术语确保了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法律体系中,术语的精确使用是法律推理和适用的基础,翻译过程中,如果未能使用公认的专业术语,就会破坏法律概念的统一性,影响法律文本的严谨性,将"appeal"(上诉)误译为"申诉",或将"defendant"(被告)误译为"被告人",都可能引起对司法程序和当事人地位的误解。
专业术语还有助于维护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法律语言作为一种技术性语言,其术语体系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具有社会公认的权威性,使用规范术语的翻译作品更容易被法律专业人士识别和接受,也更有可能在司法实践中被采纳,在国际商事合同、跨国诉讼和仲裁等场合,术语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文件的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术语的翻译必须考虑目标法律体系的接受度,有些术语在目标语言中已有固定译法,应当遵循惯例;有些则可能需要创造新译词,但需注明原文并保持全文一致,中国法律中的"物权"概念在英语中通常译为"real right"而非直译的"property right",因为后者在普通法中的含义与中国法中的"物权"并不完全对应。
易翻译如何助力法律术语翻译
易翻译作为专业的翻译工具,针对法律翻译的特殊需求提供了多项实用功能,能够显著提高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其内置的法律专业词典涵盖了多个法系的核心术语,包括民法、刑法、商法、国际法等多个领域,为用户提供了权威的术语参考。
易翻译的术语库管理功能允许用户创建和维护自定义术语库,确保特定项目或机构内部的术语一致性,对于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部门等需要频繁处理法律文件的用户,这一功能可以保证同一术语在不同文件、不同译者之间的统一使用,避免因术语不一致导致的法律风险,用户可以将内部术语表导入系统,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术语管理体系。
易翻译下载后,用户可以使用其上下文识别功能,该功能能够根据法律文本的语境提供最合适的术语翻译,法律术语往往一词多义,execution"既可以指"执行",也可以指"签署生效",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其准确含义,易翻译的AI算法经过大量法律文本训练,能够识别文本类型和语境,提供更为精准的术语选择。
易翻译官方提供的协作平台便于法律翻译团队进行术语审核和统一,在大型法律翻译项目中,多个译者可能同时参与,术语的统一成为巨大挑战,通过易翻译的协作功能,项目负责人可以审核和确认术语译法,团队成员可以实时同步更新,确保整个项目术语使用的一致性。
易翻译还提供法律文本模板和常用句式库,帮助译者快速构建符合法律文体要求的翻译,法律文本有大量程式化表达和固定句式,这些内容虽然不完全是术语,但对保证翻译的专业性同样重要,易翻译的这些辅助功能能够减少译者的重复劳动,让其更专注于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
法律翻译中术语使用的常见误区
在法律翻译实践中,术语使用存在多种常见误区,了解这些误区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最典型的误区是字面对应翻译,即不考虑术语在目标法律体系中的实际含义,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将英美法中的"equity"直译为"公平",而实际上它在法律语境中特指"衡平法"或"股权";将中国法律中的"监护人"简单译为"guardian",而忽略了其在两国法律体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差异。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术语不一致,即同一术语在同一文本或相关文本中使用了不同译法,将"article"在一份合同中有时候译为"条",有时候译为"条款";将"company"有时译为"公司",有时译为"企业",这种不一致会严重影响法律文本的严谨性,甚至引发解释上的争议。
过度使用通俗语言是法律翻译中的另一个误区,有些译者为了追求"易懂"而放弃必要的专业术语,导致翻译失去法律精确性,将"tort"译为"民事错误行为"而非"侵权",将"jurisdiction"译为"权力范围"而非"管辖权",这种通俗化处理可能使文本看似更易理解,但实际上丧失了法律术语的特定内涵。
相反,过度直译拉丁语法律术语也是一个常见问题,法律英语中有大量拉丁语术语,如"bona fide"(善意)、"pro rata"(按比例)等,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中是否有通行译法,盲目直译或保留原词而不加解释,会影响目标读者的理解,将"res ipsa loquitur"直译为"事情本身说明",而没有采用法学界通行的"事实自证"译法,并添加必要注释。
忽视术语的时代演变也会导致翻译问题,法律语言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改革而不断变化,一些过时的术语需要更新,以前将"common law"译为"普通法",但现在更多译为"判例法"或"习惯法"以更准确反映其内涵;"man-slaughter"过去可能译为"杀人",但现在规范译法是"过失杀人"。
法律翻译实践中的平衡之道
在法律翻译实践中,如何平衡专业术语与可读性是一个核心问题,理想的法律翻译应当既准确传达法律含义,又尽可能便于目标读者理解,实现这一平衡需要译者具备专业的判断力和丰富的经验。
译者需要评估翻译文本的类型和目标读者,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对术语使用的要求不同,合同、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需要严格使用专业术语,而普法材料、当事人告知书等则可能需要适当减少术语或添加解释,同样,面向法律专业人士的文本可以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而面向普通公众的文本则需考虑术语的适度使用和解释。
对于无法避免的专业术语,可以采用术语表或注释的方式辅助理解,特别是在处理不同法系间无对应概念的情况下,添加简明的注释或术语表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术语的特定含义,在翻译伊斯兰法中的"waqf"(宗教基金)或中国法中的"单位"等概念时,适当的解释是必要的。
保持句式清晰与术语专业的平衡也很重要,法律文本以长句、复杂句为特点,但在翻译时可以考虑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句式结构,避免因过度直译导致译文晦涩难懂,专业术语保证了概念的准确性,而清晰的句式则有助于理解术语之间的关系。
法律翻译应当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即追求目标文本在目标法律文化中产生与源文本在源法律文化中相似的效果,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这意味着译者有时需要创造性调整术语译法,以实现最佳沟通效果,将英美法中的"class action"译为"集体诉讼"而非直译的"类别诉讼",更符合中文法律语境的理解习惯。
法律翻译常见问题解答
问:法律翻译是否必须逐字对应? 答:不完全如此,法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传达法律含义而非字面对应,在某些情况下,逐字翻译反而会导致误解,译者应当注重概念和效果的对等,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法律效力的一致。
问:如何处理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概念的法律术语? 答: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创造新词并加以定义;二是使用描述性翻译;三是保留原词并添加注释,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考虑术语的重要性、文本类型和目标读者,中国法中的"贪污罪"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概念,通常采用描述性翻译为"crime of embezzlement and bribery"。
问:机器翻译能否胜任法律翻译工作? 答:机器翻译可以作为法律翻译的辅助工具,但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法律文本涉及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文化背景,需要人类译者的专业判断。易翻译等专业工具能够提高术语一致性和翻译效率,但最终的质量控制仍需由具备法律知识的专业译者完成。
问:非法律专业的译者能否从事法律翻译? 答:不建议,法律翻译要求译者既精通语言又熟悉法律,非专业译者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源文本的法律含义,也无法在目标语言中选择合适的法律表达,法律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当由具备法律背景的专业译者完成。
问:如何保证长篇法律文件中术语的一致性? 答:使用术语库工具是有效方法。易翻译下载后,用户可以建立项目术语库,确保同一术语在整个文档中翻译一致,对于团队项目,易翻译官方提供的协作平台能够帮助团队成员共享和统一术语。
问:法律翻译中遇到模糊表述应如何处理? 答:法律文本中的故意模糊表述应当保留,不能擅自澄清,译者需要识别这种模糊是起草者无意中的不精确,还是有意为之的法律技巧,对于后者,应当在翻译中保持同等程度的模糊性,以维护原文的法律效果。